所有人都在算一笔网络效应的账。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因租借模式类似,常被拿来比较,两者最终走向了不同故事结局。
人们注目共享单车,其被资本热捧,一路高歌;而彼时,共享充电宝却饱受争议,投资人质疑需求、模式延续性。多数项目的融资停留在2017年底,行业仿佛进入野蛮生长黑暗期,其再被媒体提起,多与“恶性竞争、打砸机器”,“专利纷争诉讼”等话题有关。
经过三年多的市场更迭,共享单车行业戏剧性中落,而共享充电宝行业却活了下来,且被证明是共享行业里,优先能实现盈亏平衡的市场。
多数人对共享充电宝的认知还停留在两年前,资本和舆论的追捧和冷落,遮蔽了这个行业真正的发展轨迹。
不同于多数烧钱的共享项目,这是一笔好生意。腾讯创业曾测算,每个充电宝机柜实际利润在1020-1380元/月,4个月便可回本。
《财经》采访的共享充电宝公司均认为,2019年是关键年份,行业将出现规模化的收购兼并,目标只有一个——以更大的市场份额进攻下半场。
共享充电宝行业极具特殊性:相比如汽车、服饰、单车等共享行业,其对渠道能力和软硬件要求极高,更类似传统3C产业;而相比传统3C行业更看重规模效应,其随借随还,对财务模型网络效应的要求较高。此外,共享充电宝作为巨大流量入口和智能设备,其数据和智能化空间还在探索。
此时此刻复盘充电宝行业,可以更理性地重视资本和舆论的风潮,理解行业变迁——传统硬件、渠道生意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。